長島人對海神娘娘的信仰是虔誠的,他們每個人都能講出“娘娘賜燈”、“娘娘引路”、“娘娘安家”、“娘娘智占廟島”的故事。幾乎所有的故事,都離不開娘娘那盞法力無邊的神燈。不管是多么狂暴的驚濤駭浪,不管是多么險惡的暗夜黑雨,只要遠遠看見了娘娘神燈的一朵紅光,只要您堅定不移的跟緊了這朵紅光,涌浪就會化作輕波,暴雨就會化作和風,一葉孤帆就會安然靠近像母親懷抱一樣的港灣里……海島漁家脫險歸來,第一件事就是去上廟,他們相信那一定就是跟著紅燈才化險為夷的。
關于長島海神娘娘,還有這樣一段美麗的傳說。
相傳在宋朝初年,福建省蒲田縣海邊的一個小漁村,住著一戶姓林的漁民。生得一男一女。女兒在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后,月余不會啼哭,父母便起名“默娘”。她自幼好學,聰明過人,8歲從師讀經,過目成誦,聞一知十。雖生長在漁村,卻偏吃素食,從不殺生吃葷,豬羊雞鴨,漁蝦蟹貝,一概不食,只吃五谷雜糧,鮮果蔬菜,特別喜食海藻菜類,飲雨雪露水,雖體態纖弱,卻水性極好,潮夕氣象不學自通。為人心地善良,樂于助人。風浪天,獨駕小舟,為漁家搶險排難,救死扶傷。深受漁家村人的愛戴。
一天,默娘的父兄出海打漁,她和母親正在家做飯,天氣突然變了,天空黑云翻滾,大風驟起,巨浪翻涌,雷雨交加,正在燒火的默娘卻恍似沉沉睡去。母親見她睡中咬緊牙關,蹙著雙目,手扒腳蹬,一付拼命掙扎的狀態,非常吃驚,“默娘、默娘......”連喊數聲,她也不醒,便使勁推她幾下,她才猛然醒來。連叫“不好、不好!”母親驚問:“我兒,出了何事?”女兒戚然應道:“剛才女兒夢見父、兄在海里翻船落水,女兒手拉著哥哥,口咬著爹爹,正向岸邊拼命游來,母親突然推我,不由得張口‘啊’了一聲,似把爹爹丟了,只救得哥哥。爹爹怕是兇多吉少了?!闭f完,淚珠漣漣。母親急道:“我兒不要胡思亂說,時候不早,快去海邊看他們回來沒有?”默娘剛要出門,只見哥哥渾身是水,萬分悲痛地進門,撲倒在母親面前,哭訴道:“我和爹爹正在拖網撲魚,天氣突變,海面風大浪高,爹爹砍斷網綆,我們搖櫓加棹,緊急收港,可風越刮越大,兩三個巨浪,就把船掀翻了,我們一摔進風浪窩里,不大一會就渾身無力,游不動了。這時就覺得有人拽著我的衣服往岸上拖。開始爹爹和我還在一起,不知什么時候,爹爹不見了。天黑了,我上了岸,到處找爹爹也來找到,只得回來?!蹦飲尶薜盟廊セ顏?,全家家披麻戴孝,發送了爹爹。
母親知道女兒不是“凡人”?!澳锞扔H”的故事也慢慢地在漁村傳播開來。許多船家漁民想起往日遭風遇難,總好像有燈引路,有人推送,遂得脫險平安。便議論猜測,那必是默娘所為,紛紛前往拜謝,祈求保佑。一時門庭若市,消息傳遍沿海及諸島,驚動地方官府。天機一經泄露,默娘自知將不久于人世。便對哥哥道出實情:“我本是東海龍王之女,脫離龍宮,下凡人世,為的是濟危救難?,F在人皆知我,凡身便再難生活于世上。近日,我多次夢游神往北方一處寶地,意在那里留居升天,便我濟難助人,普救眾生,望兄助我!”
于是,兄妹駕一小舟,沿漫長海岸線,曉行夜宿,朔北而上。渡過長江口,穿越連云港,開進膠州灣,卻不見寶地蹤影,駛過“天盡頭”,進了龍須灣,不是意中的佳處;看過養馬島,駐足芝罘山,觀望煙臺山,亦非仙山良居。船過老爺山,遠望黃渤海交匯處的一列群島上空,紫光籠罩,瑞氣繚繞,峰巒清幽,巖澗陡峻,松柏參天,修竹茂密。默娘雖未到過此地,卻好像似夢中所見,舊日所想的仙山佳處。兄妹急忙趕進群島,環游數島,但見居中一小島,仿佛是一只巨大的五彩的鳳凰,靜臥水中。默娘輕移蓬步,登上仙境,但見島上云遮翠嶺,霧障清巒,曲水流響如韻,松竹碧綠欲滴,特別是站在那“鳳凰”的脖子上,前后兩山夾一川,左右海水分兩色,格外清麗敞亮。抬頭望,天空透清碧蘭;看腳下,海水平鏡墨綠。放眼四周,東有南、北長山島,西鄰大、小黑山島,北對一線排列著的猴磯,瑭瑯諸島礁,南望遠山的蓬萊大陸,群島環抱這一遼闊的海灣碧塘,可錨泊成千上萬船只,而不受風掀浪涌之擾,島礁之間尚有五、六個海域通道,伸向四面八方,廣連五湖四海。這一天然良港福灣,更是普渡眾生,保佑南來北往船只免遭劫難的好地方。
福祗選定,默娘向兄長道別:“哥哥快回老家,代我在母親面前多盡孝道。我雖不在你們身邊,但魂靈永隨左右。今后,你們有啥急難之事,只要喊我三聲,我會即到相助。我在此寶島良灣,坐守黃渤海要道,外通五湖四海,靜心致志為船家漁民排險解難,隨我終生宿愿?!闭f完便閉目靜坐,不吃不喝,無聲無息,打坐三日,化為一尊石像。遠近船家漁民聞訊,齊聚小島,焚香燒紙,頂禮膜拜。積極響應倡導者,紛紛捐金集資,建造一座廟宇,供俸著默娘的石像,尊為海神娘娘。從此,神廟名揚四海,傳遍神州。小島也因此叫做“廟島”。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福建的商會名士不遠萬里,追尋而來,在廟島重修了娘娘神廟──天后宮,精塑娘娘金身。
海神娘娘升天以后,乘風踏浪,靈游四海,普救眾生。哪里有難,她便哪里顯靈,哪里遭災,她便哪里出現。娘娘顯靈救難,祖祖輩輩,家喻戶曉。海難中求助于娘娘,更是人們戰勝劫難的一種精神力量,四海船家無不對海神娘娘虔誠恭敬。傳說最多最廣的當數海難中“娘娘賜燈”保佑的故事。每當狂風肆虐,惡浪排空,天海難分,黑暗無邊的危難時刻。船只遇難,只要連喊三聲:“娘娘保佑”!那船頭的不遠處,準有一盞紅燈,仿佛是娘娘擎燈引路,船頭前面,即刻閃開一條金光平靜的海水通道,跟著紅燈走,沿著金光行,總能化險為夷,安全抵達海岸,就是再大的風浪,也保準平安無事。在無數海島漁村里,更有“娘娘歌舞鎮風浪”的傳說。每當海上風起浪涌,海難天災臨頭,船只遇險未歸之際,漁村老少便擁向海邊,跪拜灘頭,焚香燒紙,為出海親人祈保平安。高聲喊著:“娘娘保佑!”海神便乘風駕云,趕到海邊,輕聲吟唱,翩翩起舞,說來也怪,海神的歌聲傳開,風便悄悄地息了;海神的裙裾飄過,浪便慢慢地平了,海上的親人便好生生地回岸歸港了。類似的傳說故事,數不勝數,與日俱增,在船家漁民中,祖祖輩輩,延綿不斷,越說越多,越傳越廣,越講越神。在長島縣的北五鄉鎮,至今仍有健在的老人,能活靈活現地講述當年親身經歷過的海難中得到娘娘的救助和為親人祈禱而受到娘娘的蔭護,平安脫險的真實故事。這也正是天后宮建廟以來,歷朝各代,一修再修,四海船家,八方漁民,對海神娘娘頂禮膜拜,近千年香火不斷的緣故。